主要題名:楊梅

染料名稱:楊梅樹皮

學名:MyricarubraSieb

別名:樹莓、樹梅、朱紅、楊桃、椴梅

主要題名:楊梅染料名稱:楊梅樹皮學名:MyricarubraSieb別名:樹莓、樹梅、朱紅、楊桃、椴梅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Art_workID:cca100067-ac-9570127198_0231-0001
主題與關鍵字:
屬名:楊梅科楊梅屬
描述:
生長季節:春、夏、秋、冬
用途:水田食用或加工成密餞及楊梅酒、樹皮藥用或當染料、樹形美觀可栽培成園景樹
染料使用部位:樹皮、枝葉
植物生態:楊梅為常綠性喬木,樹幹表有灰褐色,內層黃色,為優良染材。全株多分枝,幼枝呈黃綠色。葉互生,光縎,革質,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全緣或上半部有鋸齒,表面鮮綠,背面稍淡。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著生於葉腋,雄花排成穗狀,雌花為長橢圓形。果實為球形核果,直徑1.5至2公分,初為黃綠色,熟轉豔紅,果肉柔軟多汁,酸中帶甜,果汁亦鮮紅。果期約在4-6月間。
相關歷史記載:我們的袓先運用楊梅植物應該有很長的歷史,晉代嵇含撰的<南方草木狀>即載有「楊梅,其子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明代<本草綱目>對楊梅也有記載「時珍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楊梅樹葉如龍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開花結實,形如楮實子,五月熟,有紅、白、紫三種…….。」<天工開物>曰「玄色:靛水染深青,蘆木、楊梅皮等分煎水蓋。」說明當時已是常用染材,台灣早期文獻對楊梅偶有提及,像<葛瑪蘭廳志.物產篇>就記有「楊梅皮」的生產,而<淡水廳志.物產篇>又有「梅皮可染黃」的記載,我們認為「梅皮」應該就是「楊梅皮」的簡稱,它同時具有藥用及染色的功用。
註腳:幾年前,我們在新店住家對面的山頭上,認識一位對染料植物頗有見地的老人,他告訴我們一些五、六十年前台灣用來染色的植物,他說楊梅皮可以染黃色和咖啡色,這是他年輕時曾使用過的經驗。後來我們在他家附近及木柵、石砲、坪林、陽明山等地都發現了一些楊梅的蹤跡。從認識了楊梅植物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各地低海拔地區經常可以見到,有些地上還用它當行道樹。1.楊梅乾皮以石臼搗碎,生皮則以刀具切成細片,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升火煎煮以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約為水沸後半小時,可連續萃取五至六回。爾用枝葉,則可萃取二至三回。2.將各次萃取的染液經細網過瀘後,調和在一起,然後靜置一天,使染液中會令纖維澀化的成份沈澱,再取上層液作染浴使用。3.被染物先浸泡清水,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染巴,染色時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半小時。4.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媒染半小時。5.經媒染後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6.煮染之後,被染物立即取出水洗、晾乾,染布不要存放在染鍋中待冷,以免因氧化不勻而產生染斑7.注意事項:楊梅皮含色素量多,萃取之前應將染材搗碎或切細,才能將色素充分溶解出來。8.無媒染和鋁、錫媒染皆呈中明度之褐色,其中鋁媒染偏黃味,石灰媒染呈深對褐色,而銅媒染呈深紅褐色,鐵媒染呈帶黃味的灰褐色。據說鐵媒染經多次複染即可得黑色,若以藍靛套染,則更容易染成漆黑。
範圍:
本地分佈:台灣全島低海拔山區皆有自生勢,庭院、行道樹或果園有栽植者。台北縣市,宜蘭縣,南投縣,花蓮縣,台東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市,屏東縣
世界分佈: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
管理權:
典藏國家:中華民國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本數位作品授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存檔及網際網路永久非商業性使用。
原件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典藏,本數位作品由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分別典藏。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